九緣生識

九緣生識
緣為助成之義。 謂明、 空、 根、 境等九種緣, 生眼、 耳、 鼻、 舌、 身等八種識。 據《成唯識論》卷二至卷五載, 九緣為: 一、 明緣, 謂眼因明而見, 無明則不能發於眼識, 故明為眼識之緣。 二、 空緣, 謂眼以空而能見, 耳以空而能聞, 無空則不能發眼、 耳之識, 故空為眼識與耳識之緣。 三、 根緣, 根, 指眼、 耳、 鼻、 舌、 身五根。 謂五識依五根而能見、 能聞、 能嗅、 能嚐、 能覺, 若無五根, 則五識無所依, 故五根為五識之緣。 四、 境緣, 境指色、 聲、 香、 味、 觸五塵之境。 謂眼等五根雖具見、 聞、 嗅、 嚐、 覺等五識, 若無色等五種塵境為對象, 則五識無由生起。 五、 作意緣, 作意為心所有法, 有覺察之義。 謂如眼初對色時, 便能覺察, 引領趣境, 使第六識即起分別善惡之念;耳、 鼻、 舌、 身識亦然。 六、 根本依緣, 即第八阿賴耶識, 第八識為諸識之根本, 眼等六識依第八識相分而得生, 第八識相分托眼等六識而得起, 故根本依為六識及第八識之緣。 七、 染淨依緣, 染淨依即第七末那識, 一切染淨諸法皆依此識而轉。 指眼、 耳等六識, 於色、 聲等六塵境上, 起諸煩惱惑業, 則轉此煩惱染法歸於第八識而成有漏, 若六識修諸道品白淨之業, 則轉此道品淨法歸於第八識而成無漏, 故稱為染淨依。 但此第七識亦依第八識而能轉, 第八識依第七識而隨緣, 更互為依, 遞相倚托, 故染淨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。 八、 分別依緣, 分別即第六識, 此識能分別善惡、 有漏無漏、 色心諸法;以眼等五根雖能取境, 然皆依第六識而始有分別。 是知五根境之好惡, 由分別而生;第七識之染淨, 由分別而知;第八識之相分, 由分別而顯, 故分別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。 九、 種子緣, 種子, 即眼等八種識之種子。 謂眼識依眼根種子而能見色, 耳識依耳根種子而能聞聲, 鼻識依鼻根種子而能聞香, 舌識依舌根種子而能嚐味, 身識依身根種子而能覺觸, 意識依意根種子而能分別, 第七識依染淨種子而能相續, 第八識依含藏種子而能出生一切諸法, 以諸識各依種子而生, 故種子為眼根等諸識之緣。 簡單的說, 九緣是空緣、 明緣、 根緣、 境緣、 作意緣、 分別依緣、 染淨依緣、 根本依緣, 種子依緣。 眼識生起, 要九緣俱足。 耳識生起不需光明, 只要八緣即可。 鼻、 舌、 身三識生起, 不要光明及空間(距離), 只需要七緣。 因為眼、 耳二識是‘離中取’, 而耳、 舌、 身三識是‘合中取境’。 如《八識規矩頌》所稱︰‘合三離二觀塵世’, 即指此而言。
* * *
﹝出成唯識論并宗鏡錄﹞ 緣即助成之義。 九緣生識者, 謂明空根境等九種之緣, 生眼耳鼻舌等八種之識也。 以眼耳鼻舌身五識, 依第八識相分建立。 由第八識種子而生攬明空諸境而為相也。 第六識緣第八識相分而得生, 取五塵境界而分別, 依第七識而能執取也。 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而得起, 轉第六識染淨而為依也。 第八識為眾識之根本, 含諸法之種子, 依第七識而能轉托五根識而為相也。 由是而知, 識藉緣生, 緣因識有, 更互為依, 遞相倚托, 而有多少不同, 故言九緣生識也。 (相分者, 相即形相, 分謂分齊。 謂世間種種色像境界, 凡有名相者, 皆是第八識之相分也。 五塵者, 色塵、 聲塵、 香塵、 味塵、 觸塵也。 ) 〔一、 明緣〕, 明者, 日月之光, 能顯諸色相也。 謂眼因明而見, 無明則不能發於眼識, 故明為眼識之緣也。 〔二、 空緣〕, 空者, 蕩然無礙, 而能顯諸色相也。 謂眼以空而能見, 耳以空而能聞, 無空則不能發眼、 耳之識, 故空為眼識、 耳識之緣也。 〔三、 根緣〕, 根者, 眼耳鼻舌身五根也。 謂眼識依眼根而能見, 耳識依耳根而能聞, 鼻識依鼻根而能嗅, 舌識依舌根而能嘗, 身識依身根而能覺。 若無五根, 則五識無所依。 故五根為五識之緣也。 〔四、 境緣〕, 境者, 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也。 謂眼等五根, 雖具見聞嗅嘗覺等五識, 若無色等五種塵境作對, 則五識無由能發, 故境為五識之緣也。 (五識者, 眼識、 耳識、 鼻識、 舌識、 身識也。 ) 〔五、 作意緣〕, 作意者, 即心所法, 有警察之義。 謂如眼初對色時, 便能覺察, 引領趣境, 使第六識即起分別善惡之念。 及耳鼻舌身初對境時, 亦能如是覺察、 引領, 是以遍行一切識境, 皆由作意, 故作意為眼等六識之緣也。 (心所者, 受想行也。 六識者, 眼識、 耳識、 鼻識、 舌識、 身識、 意識也。 ) 〔六、 根本依緣〕, 根本即第八阿賴耶識, 依即倚託也。 謂第八識是諸識之根本。 眼等六識依第八識相分而得生。 第八識相分託眼等六識而得起, 故根本依為六識及第八識之緣也。 (梵語阿賴耶, 華言藏識。 ) 〔七、 染淨依緣〕, 染淨依者, 即第七末那識也。 謂一切染淨諸法, 皆依此識而轉也。 謂眼耳等六識, 於色聲等六塵境上, 起諸煩惱惑業, 則轉此煩惱染法, 歸於第八識, 而成有漏。 若六識修諸道品, 白淨之業, 則轉此道品淨法, 歸於第八識, 而成無漏, 故名染淨依也。 然此第七識亦依第八識而能轉, 第八識依第七識而隨緣, 更互為依, 遞相倚託。 故染淨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也。 (梵語末那, 華言意。 八種識者, 眼識、 耳識、 鼻識、 舌識、 身識、 意識、 第七識、 第八識也。 ) 〔八、 分別依緣〕, 分別者, 即第六識也。 此識能分別善惡, 有漏、 無漏, 色心諸法。 以眼等五根雖能取境, 然皆依此識而有分別也。 是知五根境之好惡由分別而生, 第七識之染淨由分別而知, 第八識之相分由分別而顯, 故分別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也。 〔九、 種子緣〕, 種子即眼等八種識之種子也。 謂眼識依眼根種子而能見色, 耳識依耳根種子而能聞聲, 鼻識依鼻根種子而能聞香, 舌識依舌根種子而能嘗味, 身識依身根種子而能覺觸, 意識依意根種子而能分別。 第七識依染淨種子而能相續, 第八識依含藏種子而能出生一切諸法, 以諸識各依種子而生, 故種子為眼根等諸識之緣也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написать курсовую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